不谈成绩,父慈子孝,
一谈成绩,鸡飞狗跳。
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都结束了,
据说很多人语文成绩不理想。
为啥呢?
小学的时候,语文可是经常满分的,
初中时,九十多也很常见,
怎么一到高中就变差了呢?
看具体考卷,如果一百五满分,
九十分,就是六十分!
先问大家一个问题,
你在驾校拿完证以后是不是就能熟练上路了?
大多数人做不到。
我记得我学倒车时,后视镜上贴了个胶布,教练说,记住,看到这个胶布和后面杆子重合就向右打死,打死!那口气我感觉我要不把方向盘打死就会被打死。

结果就是,我的新车伤痕累累。
任何重复性机械训练都会形成一定的知识记忆,但如果这个知识不能随具体情境而变化就说明是伪知识。
比如每个学生都知道李白字太白,学过背过“床前明月光”,但不能推理出你就会理解李白别的诗,甚至,你对《静夜思》中回环往复的构思妙处也未必理解。
简单说一下,李白这首诗其实一开始就在思乡,否则怎么会不睡呢?
因为睡不着才会看见月光。
如果你学过古诗十九首,你会知道“愁多知夜长”在古诗词里是个最常见的情感场景,想事情,就会睡不着。
多朴素的生活道理,现代人失眠也很普遍,只不过更多是生活压力,情感困惑。
所以,一看见古诗词中有月亮,
第一个重大可能——作者没睡。
那他为啥不睡呢?
思乡怀人的,
壮志未酬的,
孤独失意的,
有些同学又说你这是套路概括,
不还是死板的知识点么?
当然不是,
就以怀人来说吧,
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
这是苏轼中秋节想他弟了,苏轼仕途坎坷,中秋本就加料,这个明月除了兄弟团圆的渴盼,我还读出了一丝何日有青天的感觉。
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
这是李清照想他丈夫了,这个月满既有眼前景,也有未来景,月圆了又圆,人就是不团圆。什么时候月圆人圆呢?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这是张九龄被贬后想他家人了。这句我觉得最平和,最大气,所有人在看明月,明月就成了信息转换平台,一个“共”字不仅共了当时看这首诗的人,一直共到现在,成了中国人的共同情感。
你看,同一个怀人都有很多差别。
要根据作者的情况细心体会,
这就是说,看月亮睡不着有一定的规律,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。
but,这和高中语文成绩有啥关系呢。
高中语文考试,重理解!
无论是几篇大阅读,
还是古诗文鉴赏,
甚至语言文字运用,都切在语境二字上。
作文更别提,想写出高分,对文章的立意定位,结构设计,语言艺术,都是理解后的自如运用层面,没有理解的前提,后面的都是妄想。
所以,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。
高中语文重理解!重理解!重理解!
问题来了,很多同学说语文学习就是多读多背,当然需要,但,更重要的是,要加上理解,否则,就是只知道菜好吃,不知道为啥那么好吃。
那再给你一本菜谱就行了呗,没用。
比如菜谱上写盐五克,可你不知道为什么要放盐,为什么盐是百味之祖,为什么炖肉先放盐和后放盐有区别,说到底,盐到底是什么?盐和各种食材接触后产生什么变化?
学习之路,最苦的不是山路,是迷路。
天天说勤奋,天天说加油,
说实话,在语文学习上没啥用,
在你没有找到正确的规律性认识前,
那种熬夜苦读,那种悬梁刺股,
不过是欺骗自己和安慰他人罢了。
人生很短,咱节省点时间。
认识规律当然比重复刷题困难得多,
但一旦领悟,后面就是康庄大道。
希望这篇小文对大家有点儿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