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语文越来越受到重视,甚至有说法“得语文者得高考”,看一下人民日报发布的教育部新规,语文教材古诗文大增!

确实,随着小学生教材的变化,语文的难度提高了不少。其中最主要的是阅读难度的提升,小学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中,对学生阅读的目标和要求非常明确:
1~2 年级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,背诵课外诗文50 篇(段),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;
3~4 年级要求养成读书的习惯,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;
5 ~6 年级要求进行探究性阅读,扩展自己的阅读面,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。
小学生的要求都尚且如此,初高中生可想而知!
小时候我们总是听说,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。现在看来,真的是大语文当道了。
"大语文"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也越来越重要。但是,还有很多家长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,甚至认为,不就是为了学习语文吗?根本没必要这么大费周章呀!
因此,今天想和大家深入聊聊大语文的概念。
一、为什么学习大语文
大语文这个概念,不仅是语文考试的内容,还会包括古代文学,外国文学和创新写作三大部分。
语文也不仅只是听、说、读、写,而是应该从语言文字认知、文学常识、文化传统素养、阅读能力理解、表达能力到写作能力等方面学习,以上这些综合素质集中起来被命名为大语文。
理由1:孩子通过大语文,学习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。
相信对于很多家长来说,在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,还是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。
而这种教育本身,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语文学科,而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认同的同宗同源。
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这样丰厚的内涵,它历经千百年,成为我们的精神资源,潜藏在我们思想意识的深处,或许我们不经意的举手投足、言辞表白,都已经深深烙下了我们的民族属性。
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,也能更早的学习社会运行的规律,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心智,具备一定的思想和判断力,分析和看待事物不会走极端,而是比较辩证,也讲究逻辑。
一个从小浸润在诗词歌赋中的孩子,他的内心是丰富的,情绪是丰满的。
当孩子们拥有这种情绪的自愈能力,无论他此后一生中去到哪里,经历过什么,那种美好都会与之同在,温暖他内心,赋予他力量,使他治愈伤痛,重拾希望。
理由2:应试教育背景下,长期的积累是决定语文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点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大多数学霸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拥有丰富的阅读量、广博的知识面,甚至往往是历史、政治、地理等多学科的“复合学霸”。
就像第二届《中国诗词大会》总冠军、去年以高分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的“国民才女”武亦姝,她出口成章、满腹经纶,实力证明了什么叫做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
而在学校里,却往往只体现在应试上。
于是,常常在孩子们阅读兴趣还没有养成之前,不少教师就布置一些孩子们非常反感的事情——摘录大量好词好句、做读书笔记,让他们写读后感。
语文,是长时期的积累的过程。语感,写作,写字,哪一项都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突破的。如果仅仅强调语文的,中心思想、段落大意等太烦了。再加上枯燥的学习方法,也让孩子对语文产生了抵触。
毕竟,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绩好,最好能成为一个学霸!
二、一个优秀老师的重要性
虽然家长已经意识到校内语文的局限性,但是,现在市面上好的语文老师太少了,水平层次不齐,讲课也毫无新意,只会照本宣科的灌输"套路",一味让孩子刷题背答案,去报班不就是浪费钱吗!
还有的老师,知识面太单薄了,甚至有的还不如家长自己,怎么能够放心?
一个好的语文老师,是可以让孩子通过跨学科的阅读学习,提升阅读量、建立知识体系,达到快乐学习、轻松上分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