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 要 内 容
一、现象问题描述
二、原因分析
1、知识点记忆不准确、理解不透彻、掌握不全面
2、知识框架没有建立
3、 没有及时巩固,导致遗忘,练习量不够
4、非智力因素如焦虑不自信容易放弃
三、策略建议
一、现象描述
很多学生总体上给人勤奋好学,刻苦努力的感觉,但成绩一般表现中等。学生的自我感觉上课能听懂,下课做题慢,不会做,常常略有焦虑,不自信,认为自己有点“笨”,不知道应该怎么办。
二、原因分析
我将原因大概分为以下积累,如有不全面,欢迎大家与我交流。
用 “做题慢” 来评价学生或者学生描述自己的学习,是不恰当的,用 “不熟练” 更妥贴。做题慢是从时间角度进行的效果评价,有的题难度大,理所应当花更多时间,而难度小的基础题、中档题花得时间会少很多,对于这些学生,判断不出来一道题应该花多少时,就会无形中给自己贴上一个做题慢的标签,从而陷入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中,甚至会引起焦虑。而用不熟练来评价,学生就知道问题出现到哪里了,会努力练习,会有学习努力的方向。

上文描述的现象的核心原因就是不熟练,那么是什么导致的不熟练,做不处出来呢?
1、对单个知识点记忆不准确、理解不透彻、掌握不全面导致的;
对于知识点记忆不准确就会导致用错,自然也就会做错,这是非常常见的问题,例如很多学生三角恒等变换公式记得模模糊糊,用的时候有的时候用对了,有的时候用错了,用错了,觉得这是小问题,也不在意,会导致这类必得分的题经常丢掉,非常可惜。再例如立体几何的证明题,判定定理记忆不准确,用的时候,条件不够,乱七八糟,这都会导致做错。这个过程中,由于知识记忆不准确,导致思路错误,计算得到的数据不好算,就会卡到计算中,导致花费时间长。
知识点理解不透彻,仅仅记了知识点是什么,并不理解这个知识点能解决什么问题,什么条件下使用这个知识点,具体怎么用,需要注意什么,掌握这些,才算对知识点理解透彻了。理解透彻,就能在做作业,解题时联系所学知识点,从而解决问题。而没有理解知识的用途与用法时,在做题时思考方向不明确,就比较茫然,不知所措。举个例子,上课学习就是学习一个工具箱中的工具,知道它们是什么,用途与用法,做题就比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,比如拧螺丝,比如见到一个的螺丝,由于对工具箱中螺丝刀的用途了解不够透彻,就只能一个一个试,自然就慢很多,而对知识理解透彻的呢,一看就知道是六角螺丝,就在工具箱直接找相应的螺丝刀,大小也匹配,效率自然就高了。这个过程和学生解决问题是类似的。
知识掌握不全面,就会遇到一些问题想不起来这个知识点,比如正弦定理可以求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,很多学生容易忘记。这就是典型的知识掌握不全面,一说就会型的。
2、没有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的;
很多综合性的问题往往对应多种方法,但是有些方法解决比较容易,有些比较麻烦,甚至解决不了,所以我们要主动总结常见问题的方法,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。例如:解决恒成立问题,就要区分谁是变量,是一次函数的还是二次,还是其他类型的,如果是二次,还得看是否在全体实数上恒成立,对于其他类的,还有参变分离和画图,什么适合可以画图呢,这些都需要平时总结,如果有一点没有总结到位,就会导致见了不会做,花很多时间。
3、没有及时巩固练习,遗忘导致的;
由于现在上课课堂容量都比较大, 学生跟着停下来,课间没有及时整理消化,而是中间间隔很长时间,到了自习课巩固时,发现自己已经忘了,甚至做题前也不回顾上课所学,直接做题,不整理,这样也会导致效率较低。如果练习量不够,就会出现这种题我做过,在哪里哪里,就是不知道,下课复习复习就明白了,这就是做题少的典型表现。
4、 焦虑、不自信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容易放弃以至于练习量不够导致的;
如果成绩长期处于较低水平,没有进步,就会导致学生在这一学科上不自信,遇到问题,不愿意思考,容易放弃,同时也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,注意力不集中,效率低下,进入恶性循环。
三、策略建议
针对知识点记忆不准确,这个可以自己努力,把该记的记准确,没有啥敲门。而对于理解深刻,则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习,或者自己思考每个知识点的用途与用法,逐渐积累,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与知识框架。
上完课,要在课间或者当天及时的总结捋顺当天所学内容,再去做题,不要盲目做题,做题过程中,要琢磨其中的原理与关键点。
对于成绩中等,没有什么起色的同学,不要气馁,从分数上来看,如果能考个八九十分,说明自己会做的题按照比例有百分之五六十以上,自己不会做的题也就那么几道,所以,告诉自己,不会做的是有限的,集中精力琢磨那几道,不要怕做错,长此以往,会慢慢进步的。